纪委监察处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思践悟
当前位置: 首页>>廉洁教育>>学思践悟>>正文
 
“鞭靴不已,必及金玉”
2009-03-18 00:00   摘自徐州廉政网 审核人:

唐德宗时,有个名叫陆贽的人,虽身居相位,却十分清廉刚正,对各级部门的“进贡”一律拒之于门外。然而,唐德宗李适对陆贽的清廉自律并不看好。贞元九年二月的一天,他对陆贽说:“卿清慎太过,诸道馈遗,一概拒绝,恐事情不通,如鞭靴之类,受亦无伤。”李适在这里自有他的一套逻辑:你太过于谨慎清廉,不愿意接受方方面面的馈赠,工作就难以开展,事情就难以圆通。所以,他劝陆贽不妨“笑纳”一些小礼品,所谓“鞭靴之类,受亦无伤”。

那么,面对李适的这一“受贿有理论”,陆贽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陆贽说:“监临受贿,盈尺有刑,至于士吏之微,尚当严禁,矧居风化之首,反可通行!”意思是说,负有监管责任的官员即使接受一尺布的贿赂也要受刑,位卑职小的官吏尚且要严禁贪污腐败,何况我官居高层,应该是社会风俗教化的带头人,怎能禁“下”不禁“上”,禁他人而不禁自己呢?

陆贽针对李适的“受亦无伤”论,提出了一个为官者必须严格自律的观点,指出监临者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即是说领导干部不能只监督别人而不监督自己,因此,哪怕受贿盈尺也是知法犯法,应该受到严厉的惩处;同时,他又强调了为官者倡导教化、移风易俗的领导责任和榜样作用,因此更需自律自制,守住“拒贿”防线。

问题是封建时代的许多官员守不住这道“防线”,防线一旦崩溃,今天的“小贪”就可能演变为明天的“大贪”。对此,陆贽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他不无忧虑地对唐德宗说:“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金玉……”类似“鞭靴”的礼物看似微不足道,但如果不能拒纳,张三孝敬的“小意思”你敢收,李四送上的“小红包”你也敢拿,用不了多久,你的胃口就会愈来愈大,“鞭靴”再也不能满足的时候,势必贪及“金玉”,百万千万之财也不感到烫手了。

为什么“鞭靴不已,必及金玉”?陆贽说,受贿者欲壑难填,“目见可欲,何能自窒于心”?用今天的话讲,眼见香车美女别墅美钞等等唾手可得,贪婪之火只会越烧越大,何能自灭于心!再就行贿者来看,陆贽认为,那些送“鞭靴”的人,“已与交私,何能中绝其意”!他们开始用小恩小惠与你私下成交,尝到了“小甜头”,又怎能杜绝以更大更多的贿金贿物来换取你给予他的更大更多的利益?显然,陆贽看到了行贿和受贿双方,因贪欲膨胀而“必及金玉”的发展趋势;看到了“鞭靴之类”的“涓流不绝”,势必酿成“溪壑成灾”的严重后果。可唐德宗却不知防微杜渐,反而批评陆贽“清慎太过”,鼓励收受“鞭靴”,结果由小到大,弄得整个官场贿风日炽,贪欲横流。

陆贽不仅强调慎初慎微才能保住清廉,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他尖锐地指出了社会上存在是非颠倒的反常现象,人们以受贿为正常,以拒贿为非理,所以有人送礼遇到清廉者不受,反而“疑乎见拒而不通”(疑心因为送礼遭拒就会事情不通,办不成)。对此,陆贽大声呼吁:必须扭转这种反常局面,如果为官者都能做到拒贿不纳,那么大家就知道“不受乃其常理”,也就不会再产生“不送礼事情就办不通”的念头了。陆贽面对积弊所表现出来的这一见解,大有拨乱反正的味道,与唐德宗借所谓“事情不通”来掩饰贪欲的遁词,恰恰成了鲜明对照。

陆贽对唐德宗的这一番答对(见《资治通鉴·唐纪五十》),显示出一种洞幽烛微的历史穿透力。时至今日,我们还看见不少人重蹈着“鞭靴不已,必及金玉”的老路,以至贪婪成癖,最后自己把自己送进了地狱之门。试看贪官们受贿时祭起的遮羞布,诸如“人情往来”呀,“友情关爱”呀,“工作需要”呀,“小节无害”呀,等等,同一千多年前唐德宗打出的“受贿有理”牌,不是如出一辙吗?所以,现在来读一读陆贽的“反贪拒贿论”,对于我们拒腐养廉,培养自己的凛然正气,想来不无裨益。

关闭窗口
 
 
主办:中共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

       有关说明:本网站引用的文字、信息、图片、音像资料等仅用于对本校党员、干部、职工开展宣传、教育,
       请读者勿再次转载、链接,否则引起相关法律责任由转载、链接者自负。在此,对提供信息的相关网站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