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委监察处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廉政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廉洁教育>>廉政风采>>正文
 
秦裕琨:清溪润泽悦百花
2011-04-14 00:00   摘自光明网 审核人:

秦裕琨,人们将这个名字联系最多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热能工程学家。提起他的名字,人们所想到的往往是锅炉、煤炭、燃烧工程、清洁能源。然而他更是一位教师,一位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半个多世纪的人民教师,一位被学生深深爱戴、被弟子们尊称为“老先生”的好老师。

2007年,秦裕琨被评为全国师德标兵,那么他是如何成为卓越科学家和优秀教师的呢?本文就尝试带领读者走近一个我们熟悉却又并不完全了解的、具有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的秦裕琨。

在逆境中诞生的我国第一本锅炉专业教材

“作为教师,备好课,教好学生就是对国家的最大贡献,是永远正确的。”

1963年,一本名为《蒸汽锅炉燃料、燃烧理论及设备》的教材,由中国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成为我国锅炉专业的第一本教材,对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书的作者就是秦裕琨。在一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他数年磨一剑,在实践中总结、在研究中提高,终于编写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锅炉专业教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

那么,这本教材出版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1953年,秦裕琨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来到哈工大研究生班学习,任研究生班班长。由于成绩优异,从1954年开始,他既做学生又兼任教师,白天跟苏联专家学习,晚上进行复习消化,并开始为本科生上课。兴趣和责任激励着他更加努力,成为那批特殊学生中的优秀代表。“那时的学习压力很大,可又乐此不疲”,“总担心自己学不好,给本科生上课讲不明白”,“这是算工龄的,唯一的问题是不敢讲得太快,因为前面自己还没学过”,秦裕琨快乐地回忆着那些日子。由于他基础扎实,又勤奋聪颖,因此他的学业优秀,教学也很成功。他的优异表现,得到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的高度赏识。1956年秦裕琨研究生班毕业,同年留校任教。他很快成为教研室的骨干力量,一边学习,一边参与组建了国内最早的锅炉专业(后改为热能工程专业)。也正是从那时起,秦裕琨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科研

生涯。

谁知世事难料。正当这位胸怀壮志的年轻人在事业上刚刚起步的时候,国家的发展失去了正常秩序。1957年反右扩大化、1959年拔“白旗”。就是在那样的环境里,虽然秦裕琨白天挨批判,但是晚上他仍然坚持备课、写讲义、收集资料,并主动给学生们开新的专题讲座。频繁的政治运动也曾一度让他困惑、迷茫,但是秦裕琨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不变的信念,那就是“作为教师,备好课,教好学生,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是永远正确的”。正因如此,在那样的环境里他用全部精力编写了《蒸汽锅炉燃料、燃烧理论及设备》讲义,后正式出版,成为我国锅炉专业第一本教材。其实,这个专业的研究生用教材《炉内传热》的教科书也是在那样的条件下着手编写的。

风雨中锤炼出胆大心细的“秦总统”

直到今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采暖的主要设备还是秦裕琨设计的这种锅炉。

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中苏关系紧张,苏联专家开始陆续撤走。建设刚刚起步的新专业的重任,落到了年轻人的肩上。作为骨干教师的秦裕琨,带领课题组深入生产第一线,在实践中研究摸索,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但是,正值这个年轻人如饥似渴地开始潜心在热能领域里探求新知的时候,大学校园却再度因为国内政治运动的干扰,成为政治斗争的实验场,教学与科研几乎陷于停顿。“文化大革命”初期,秦裕琨也被错误地定为“反动学术权威”、“漏网右派”,被送进牛棚参加劳动改造。他的个人生活也开始出现困难,将近一年没有工资。但是,秦裕琨有个朴实坚定的信念:“人该干什么很简单,哪个时代都会有困惑,天天总是迷茫困惑,人生就虚度了”。在此期间,他曾被下放到“干校”务农,也曾到过街道企业劳动。年轻的学者或抡着大斧头在林间伐木,或站在机床旁参加劳动。可是,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回忆这段生活,秦裕琨惋惜中也有庆幸:“这样的日子让人体会了人间疾苦,跨越了学术与实际的隔阂。更重要的是,苦难与挫折磨练了性格和意志,使我们能在各种考验中保持平常的心态。”

1968年,他带领学员接受了对省革委会的锅炉房进行改造的任务,这样的任务对秦裕琨来说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这种风险不仅仅来自改造技术上的创新,更来自当时的政治压力。当时,国内普遍采用强制循环热水锅炉,一旦停电停水,这种锅炉很容易造成水击,就会对锅炉的安全构成潜在威胁。而且改造工程又必须在非供暖期进行,时间紧迫。再加之在荒诞而严酷的政治气候中,“省革委会”的锅炉房,那是心脏的心脏,以秦裕琨当时的身份,成功了是“戴罪立功”,失败了就是“罪上加罪”!带着对科学与真理的信仰,带着献身社会的强烈使命,秦裕琨把个人利益放在了脑后,毅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因为他勤于钻研,不怕风险,胆子大、“总捅咕”,人们还给他起了个形象的外号:“秦总统”。正是这位胆大心细的“秦总统”带领他的团队,经过大量的资料调研、方案分析论证,在慎重思考和反复计算的基础上,首次在国内提出热水锅炉可采用自然循环方式的学术思想,并给出了一套自然循环热水锅炉的水动力计算方法,据此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台自然循环热水锅炉。同年冬季,这种自然循环热水锅炉投入运行,掀开了我国工业锅炉制造史上的新一页。直到今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采暖的主要设备还是秦裕琨设计的这种锅炉。

1969年,他又成功地对哈工大锅炉房中的9台2吨燃用烟煤的手烧炉进行了改烧褐煤的改造,将原有锅炉改造成带旋风燃烬室的工业流化床锅炉,取得了良好的燃烧效率,填补了国内空白。

乘改革开放的春风 重启科学的大门

“中国的能源科技工作者就要研究中国的能源问题,我们国家的能源以燃煤为主,我们不研究煤研究什么?要关注国际趋势和热点,但更重要的是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总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是不行的!”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动荡的年代终于过去,1978年,全国第一次科学大会的召开,使秦裕琨感到春天般的温暖。他的自然循环热水锅炉和燃褐煤流化床锅炉研究由于先进的技术路线和应用价值均被列为国家“六五”攻关项目。秦裕琨高屋建瓴的智慧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几年之间硕果累累:“自然循环热水锅炉水动力试验研究”和“新型10t/h褐煤流化床锅炉研究”等课题先后获得了航天科技部进步二等奖两项、省市科技进步奖多项,后者还获得了1986年的全国发明展览会铜牌奖。

秦裕琨说:“中国的能源科学家就要研究中国的能源问题,我们国家的能源以燃煤为主,我们就是要解决怎样使燃煤更清洁、更高效的问题,这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最大的流化床锅炉——130t/h燃煤矸石流化床锅炉存在出项堵灰、磨损甚至烧毁等现象,许多专家认为已经没有改造的可能。但是,“另起炉灶”不仅耗资巨大,国家还将损失近一个亿的固定资产。经国家科委组织,该项目列为国家“六五”科技攻关课题。秦裕琨带领课题组深入电厂进行了详细考察和调研,组织锅炉制造厂家和电厂等有关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找出了问题的原因。经过反复思考和研究,他提出了“播煤风”的思想,终于解决了该炉型存在的关键问题。当时,在这样大的流化床锅炉上稳定燃烧煤矸石可谓举世无双。1985年,该项目获得了航天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秦裕琨在综合总结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从事炉内传热和燃烧理论研究的经验,提出了水平浓淡煤粉燃烧的学术思想,并开始进行预研工作。水平浓淡煤粉燃烧技术同时解决了电力工业在燃烧方面存在的高效燃烧、低负荷稳燃、低NOX排放、防止结渣和高温腐蚀等5个主要问题。这5个问题互相制约,严重困扰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大量应用实践表明,采用此系列煤粉燃烧技术可大幅度提高机组的低负荷稳燃能力,实现火电机组深度调峰,节约大量低负荷稳燃、点火用油;它还可以提高燃烧效率、节约燃料。由于解决了高温腐蚀和结渣难题,从而减少了停炉维修的费用;降低火电机组NOX排放,更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1990年以后,由于学校体制改革,教研室开始划分成若干课题组。为了促进教研室的全面发展,秦裕琨主动放弃了自己熟悉的领域和课题,开始从事煤粉燃烧的研究。对于年近花甲之年的秦裕琨来说,这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当时,随着水电、核能等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很多人都认为在锅炉这样的传统专业里很难再有大的技术创新。可是,秦裕琨却成竹在胸。几十年的锅炉研究经验和实践告诉他,发达国家很少烧煤,但中国,至少在未来50甚至100年,煤炭都将是主要的能源。中国的能源结构中,油气不足,约占30%,以煤为主,达到70%。而世界平均水平是30%的煤。煤的热效率低,污染指数却高,所以使用燃煤是中国的特殊而严峻的问题。他说:“能源与环境将是困扰我们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难题,中国的能源科技工作者就要研究中国的能源问题。我们国家的能源以燃煤为主,我们不研究煤研究什么?要关注国际趋势和热点,但更重要的是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总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是不行的!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必须立足国情。提高煤粉燃烧质量,既是提高生产率的基础,又是解决锅炉废气污染的关键,这两个主题都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

十年铸剑 开辟全新研究领域

“国外有些没有遇到的情况,我们搞成了,就是国际领先。”

秦裕琨认为,在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技术路线要正确,如果路线有错,那么必须马上矫正。技术攻关开始后,会有很多新的想法,要一边干一边想,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丰富。科研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总的方向是围绕技术路线的。“干燃烧工程这个行业,理论先进还远远不够。每个电厂的锅炉都有差异,必须到实践中去进行针对性的研究。秦裕琨形象地说:“电厂行业和汽车行业有差别。美国产的汽车销到中国,照常在大街上跑。美国的锅炉到中国不一定好用,毕竟燃煤的质量不一样,所面临的问题各有差异。好多外国大的锅炉制造厂,在中国都搞砸了,因为他们没有遇到这样的燃煤。所以,有些是国外没有遇到的情况,我们搞成了,就是国际领先。”

搞新技术,光有思路是不够的,还得有愿意为之努力的技术团队。秦裕琨说自己是幸运的,在他担任着学校教学副校长、难以全力以赴开掘这项技术时,他的几名研究生听从导师的教诲和引导,把目标瞄准在这个全新的领域。那时,改革开放的大潮渐起,搞技术的人开始被有效益的项目吸引,这支小队伍却走进空荡荡的实验室,开始着手建立实验台。

从1991年开始,在没有基础、没有经验、经费紧张、前途未知的情况下,秦裕琨带领课题组开始了艰苦的研究工作。参加课题组的老师回忆初期创业的经历,无不感慨地说:“课题组创立之初,无论是从人力还是经费上来看,都是教研室里最弱的。秦老师那么大年纪,白天参加繁忙的行政工作,有时晚上还和学生一起熬夜做实验。虽然煤粉燃烧现场的环境非常恶劣,但正是秦老师那种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始终激励着我们。”秦裕琨凭着一种忘我的工作态度,在一年的时间里,建成了第一个煤粉燃烧的实验台。1992年,煤粉燃烧技术的实验结论基本完成。1993年,煤粉燃烧技术的基本问题得到了解决,宣告这项技术正式诞生,可以从实验室走出来了。可新的问题是,在课题组广泛联系电厂后,得到的却是不容乐观的消息:出于当时保证生产安全的考虑,哪怕是免费给做技术改造,也几乎没有电厂愿意冒风险。面对困境,秦裕琨果断作出决定:“大厂子干不了,咱们找小厂子干。新锅炉不让改,咱们去改报废的锅炉。”他这种勇毅的态度感染了课题组,大家几经周折终于联系到远在北大荒的红兴隆电厂。这是个小厂子,有一台几乎可以报废的35t/h锅炉。由于无法燃烧当地产的劣质煤,而外地煤又烧不起,就抱着“死马权当活马医”的态度,同意他们做实验。果然,新技术的应用成功了,“死马”被他们一举医“活”了!地产煤可以燃烧起来了,这也宣告煤粉燃烧技术正式成型。这项新技术不仅给红兴隆电厂带来了直接的效益,还救活了一个小煤矿。

此时的中国大地上,正经历着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轮新的迅猛发展高峰,能源供给问题成为决定生产的关键性因素。在新的电厂和锅炉一时难以建设起来,部分企业又不敢贸然投资新建厂房时,秦裕琨的新技术让很多发电厂家眼前一亮,开始对这项新型煤粉燃烧技术有了兴趣,新技术成为大部分发电企业厂家愿意尝试的项目。这更开创了煤粉燃烧领域的新里程。

1994年,该项技术在辽化420t/h锅炉上成功应用,同时取得了高效燃烧、低污染(降低NOX排放)、低负荷稳燃和防结渣等效果,并为向更大机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95年,旋流浓淡煤粉燃烧器经过充分实验室研究后,在黄岛电厂200MW机组上成功应用;1997年,直流水平浓淡煤粉燃烧器在河南焦作200MW机组上燃烧无烟煤成功应用,并以此为示范工程大面积推广应用。1998年6月,应用水平浓淡煤粉燃烧技术的300MW机组点火成功,标志着水平浓淡煤粉燃烧技术进一步走向成熟。

十年铸一剑。经过10多年的拼搏努力,秦裕琨领导的课题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水平浓淡煤粉燃烧技术不断发展创新,已经形成一系列的煤粉燃烧技术体系,覆盖了电站锅炉的主要燃烧方式和煤种。自1998年以来,每年新增容量以几何级数在增长,截止2001年2月,应用此技术的机组总容量已经达到15 690MW。有经济效益证明的4 482MW的统计数字显示,该项技术每年为社会创直接经济效益1.348亿元,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且较大幅度降低了NOx排放。专家鉴定意见认为:该技术“理论上有创新,技术上有突破,适应面广,投资回收期短,经济效益突出,社会效益明显,市场前景广阔,为煤粉燃烧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在用煤粉燃烧方式燃用无烟煤、贫煤时,在同时取得稳燃性能好、燃烧效率高、低NOx排放、防止结渣并可望控制高温腐蚀的综合效果方面,属国际领先水平。”

2000年末,“风包粉系列煤粉燃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2月,秦裕琨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当他郑重地从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手里接过200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证书时,恐怕还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份荣誉的背后饱含了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多少辛勤的付出。也就是在这一年,秦裕琨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长期从事燃烧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秦裕琨十分注重课程教材的编写。20世纪70年代,结合当时我国电力工业的需要,他主编了《燃油锅炉燃烧设备及运行》,在此基础上,又主编了《燃油燃气锅炉实用技术》一书。近十几年来主要从事煤粉燃烧的研究,合编了《煤粉燃烧器设计及运行》。这是这一领域的第一本专著。他还编写了统编教材《炉内传热》,这是国内该课程第一本教材和专著。作为技术负责人,他主持制订了机械工业部标准《层状燃烧及沸腾燃烧工业锅炉热力计算方法》,沿用至今。现受五大锅炉厂委托,他正在负责制订电站锅炉炉膛传热的计算方法。

言传身教 育人于德

秦裕琨老师好似一股山间的清泉,涓涓而下,悄无声息地滋润着他身边的花草树木。他说: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强调教师要把书教好。只有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年轻人,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描述的治学三境说。作为一名教师,秦裕琨就有着这样的“成大事业、大学问”的志向。他一直向往着达到这样的三重境界,并以此来鞭策自己,勉励自己。在教育事业这片热土上,他用自己赤诚的心灵、坚定的信念、顽强的精神、无私的行动,执著地追求着教育的最高境界。

秦裕琨的成长经历对他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秦裕琨1933年5月出生在上海,父亲是一位会计师。秦裕琨童年,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度过的,他亲眼目睹过外国人在旧上海滩的租界里耀武扬威的样子,体验过中国老百姓在那样的年代中艰辛的生活,感受过旧中国受人欺辱的无奈。“小时候坐在马路边上玩耍,就能看到很多洋人警察神气的从你身边走过。慢慢地才知道,那时候我们国家被人欺负,都是因为落后的结果。”每当秦裕琨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总是不无心酸地讲述这样的经历。也正是在这种刻骨铭心的经历,使一颗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的种子,在秦裕琨的心底开始萌芽。

尽管条件艰苦,可是父亲依然坚持主张“要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思想。这使得秦裕琨有了读书的机会,少年时代的他,品学兼优。1950年9月,17岁的秦裕琨同时收到了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大同大学(后并入交通大学)、之江大学(后并入浙江大学)4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经过一番考虑,他选择了交通大学机械系。因为新中国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需要,急需大量科技人才,特别是需要培养一批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理工院校的师资,所以秦裕琨在1953年提前毕业。尽管此时,他的哥姐都不在上海,父亲也已是花甲之年,按常理他应该留在上海。但非凡的时代自然就有非凡的故事,秦裕琨人生选择的关口也正是共和国的非常时期,红色苏联以及援建中国的项目使东北尤其是哈尔滨成为热血青年的求学圣地。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是和北大、清华、中国人民大学齐名的国内重点大学,由于所具有的办学传统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哈工大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在这里,有许多苏联专家给学生上课,帮助中国培养教师。就这样,秦裕琨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响应党的号召,从遥远的江南来到了哈尔滨,并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锅炉制造专业的研究生班,随后留校工作。

没多久,他的一位表亲考入了清华大学,家里经济比较拮据,于是秦裕琨的父亲要求他每月拿出一定数量的钱资助这位表亲的学习,一直到毕业。后来,秦裕琨结婚的时候,他父亲拿出一个存折对他说,这是你这些年来资助给人家的钱,你资助多少,我就存起来多少,现在你结婚用钱,就取出来用吧。那位当年受到秦裕琨资助的表亲,目前仍在国内某著名大学工作,前几年也当选为院士。每次见到秦老师,这位表亲都非常感念当年的资助。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智慧,秦裕琨的父亲不仅帮助儿子积累了一份物质财富,更给儿子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父母,培养了秦裕琨一种深沉的人生智慧。

秦裕琨既是一位富于创新精神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管理专家。他曾经担任过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党总支书记、汽车学院副院长、教务长和哈工大副校长等职务。无论做什么工作,他都强调教师要把书教好,只有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年轻人,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

1983年秦裕琨任教研室主任,一面抓科研,一面抓教学。秦裕琨鼓励优秀教师担任学生班主任,主张专业教师要了解学生思想,做学生的课业导师和人生导师。该专业先后涌现8523班、8923班和9023班为代表的一大批省级、校级三好班级标兵。教研室先后被黑龙江省委、航空航天工业部授予“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党组织”等光荣称号;秦裕琨本人也先后被省市授予“优秀教师”、“先进教师”的荣誉称号。秦裕琨老师主持的“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题获得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4年开始,秦裕琨担任起哈尔滨工业大学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在此期间,他在建立教学监控及奖励机制系统、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工作、扩大办学规模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秦裕琨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迅速建立并完善了“教学管理、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起学校教学检查组,为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分,并将每位教师的教学评价纳入到职称评定体系中去。同时,他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教师待遇,发放教学津贴,使教师安心教学。奖惩两方面出击,迅速稳定改善了全校的教学秩序。他提出汇聚优秀的学生创办实验学院的思想,在实验学院率先实行学分制,因材施教,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建立了基地,为哈工大的教学改革树立了样板。

作为一名教师,秦裕琨始终把教育好学生当做自己最重要的责任。他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于课堂知识的传授,更在于高尚人格魅力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较大的思想问题,需要教研室老师开展深入的思想工作,但当时一些教师在思想上也很难从更合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秦裕琨召开全院教师大会,用宏观的、全局的、历史的眼光剖析情况,向大家讲述亲身经历和体会,示范如何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就这样,教师的思想通了,学生迅速稳定,很快使全院进入正常教学状态。后来,他当时的演讲稿经过整理后以《假如中国不实行社会主义》为题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如果说教师是一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那么秦裕琨更像是一股山间的清泉,涓涓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他身边的草草木木。他说:“老师踏踏实实做学问,学生就不会弄虚作假;老师诚实守信,学生自然也会言出必行”。2003年,当秦裕琨了解到部分大一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有厌学的情绪时,忧心忡忡的他不顾已是73岁的高龄,主动要求为新生作了一场专业启蒙报告。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对一位老人来说是不轻松的。他结合自身的童年经历、求学工作过程,深入浅出地为大学生讲解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在困难中学会坚强。他语重心长的话语掷地有声,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同学们,会场不断响起热烈的掌声。

凝聚团队 提携后人

“我干不了几年了,但你们的路还很长,我多投入一些,你们的未来会更好。”

秦裕琨十分重视科研团队的建设和对年轻人的提携培养,他甘为人梯、淡泊名利的精神,感染和影响着身边工作的同事和学生。秦裕琨著书多部,论文百余篇,直接指导博士生23名、硕士生25名,可以说桃李天下。有人曾经说:“秦老师是一面旗帜,是一面凝聚团结人、教育培养人、鼓舞带动人的一面旗帜”。课题组的吴少华教授常说:“秦老师是一位虚怀若谷、平等待人的宽厚长者;是一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严谨治学的老师;更是一位提携后进、甘为人梯的慈父”。课题组的几乎所有工作秦老师都要亲自指导,他参与和指导了许多重要实验,但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时,署名却总是最后一位。“我干不了几年了,但你们的路还很长,我多投入一些,你们的未来会更好”,秦裕琨说。

伴随着课题组的发展壮大,科研经费也越来越多,按照有关规定,这些钱是可以提成发奖金的,但是从学科建设的长远规划上,秦裕琨提出了近、中、远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并且更多地着眼于年轻人的发展。秦裕琨说:“我们搞科研要有长远眼光,要做到‘吃着碗里的,看着盘里的,想着锅里的’。”所以,他带领的课题组把钱更多地投入到科研和教学工作中。近年来,每年为培养学生花费的调研、考察、实验等费用都要几十万,年轻教师在这里可以不断发展自己,锻炼自己。燃烧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孙绍增教授在做访问学者期间谢绝了英国的优厚待遇,如期回国工作。他说:“我们课题组这样的研究氛围在国外也很难找,我们这里是出成绩、出成果、干事业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凝聚在这里的重要原因。也正因为如此,燃烧课题组才能建立起一支能打硬战,团结协作,充满勃勃生机的学术梯队。秦裕琨领导下的燃烧课题组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名院士、8名教授、3名副教授、7名博士生导师的有强大科研攻关能力的大课题组。应该说,课题组能发展到今天与秦裕琨的人格魅力和指导思想是密不可分的。2000年秦裕琨荣获“九五”伯乐奖,他领导的燃烧课题组同时获得“九五”师资建设先进集体。正是在秦裕琨的带领下,这支不断壮大的队伍,在洁净煤燃烧技术、燃烧过程诊断及控制技术、大气污染物控制及净化技术、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技术、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多相流动及传热传质过程研究、先进洁净煤发电技术、热力过程的数值计算与仿真、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源与化工原料联产的煤炭综合利用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建立起以水平浓淡煤粉燃烧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群,成为国内外能源企业和研究机构关注的焦点。

淡泊名利克己奉公

“一个人看到自己的贡献很容易,看到别人干的很难,更看不到的是,我之所以干成这些事,国家和集体为之付出了多少!”

秦裕琨提出入党申请已经是早在“文化大革命”前的事了,那段历史自然要“考验”他。“文化大革命”后,以他的科学成就,没有政治荣誉也不影响什么。但是他们那一代经历过旧社会的知识分子,对党的爱是融入本性中的,十几年的磨折也不能改变这种感情。1981年,组织上终于批准了他的入党申请。在党旗下宣誓的那一刻,那是面对世界的诺言,是毕生事业和价值的一个证明。时至今日,秦裕琨仍然保存着入党时的通知书,从这张虽然已经在岁月的变迁中发黄变薄,但却依然整洁的入党通知书上,我们可以读出一位共产党员对信仰的追求和忠贞。也正是凭借这样的追求和忠贞,秦裕琨2001年和2003年两次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

科研学术上秦裕琨观察敏锐、孜孜以求、甘为人梯;日常生活中,他则高尚无私,淡泊名利,乐于助人。秦老师住了20年筒子楼,但却两让新房。第一次是系里一位老师因身体不太好,想要先住秦老师新分的房,秦老师二话没说就同意了。事后,有人问秦老师当时是怎么想的,秦老师说:“我住筒子楼20年都住了,再住两年又算什么呢!”。第二次分房,另一位老师因家里孩子结婚,找到秦老师希望能帮帮忙,秦老师就又让了。终于到第三次分房,他拿到钥匙,打开门一看,比原定的多了一间屋,两室变成了3室。他二话不说收起钥匙就去房产处要求调房……

他生活俭朴,从不浪费,一件几十元的夹克衫,一穿就是十几年。儿子结婚时,只有3辆很普通的小车,同事、弟子们前去贺喜表达一点心意,事后,他把礼金都退还回来了。但在帮助别人时,却是一掷千金。教研室一位老师病重,需要钱,秦老师出面帮他筹措了1万元;一位学生做手术暂时没有钱,秦老师马上借给他2万元……

面对所取得的荣誉,秦裕琨说:“一个人看到自己的贡献很容易,看到别人干的很难,更看不到的是,我之所以干成这些事,国家和集体为之付出了多少!”,这就是一个科学家的胸怀。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思潮涌动的时代,能够工作在秦裕琨身边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不但可以向秦老师学习知识和做学问的途径,更可以学到秦老师做人的高尚情怀和人生智慧,感悟什么是“心静自然凉”的人生境界。秦裕琨真正做到了“有所为,无所求,执著于每一个过程而不执迷于个人得失”,这是秦裕琨的人生态度,也是送给每一位学生的一笔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秦裕琨简介 中共党员,933年5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省扬州市,195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系,195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锅炉制造专业研究生班毕业,在学习期间,同时任教并参与组建锅炉专业(后改为热能工程专业)。历任哈工大热能工程教研室主任、动力工程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汽车工程学院院长、哈工大副校长等职务。秦裕琨先后从事流化床燃烧和煤粉燃烧等主要研究工作,科研成果多次荣获省部级奖励,其中“风包粉系列煤粉燃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荣获200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1年秦裕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关闭窗口
 
 
主办:中共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

       有关说明:本网站引用的文字、信息、图片、音像资料等仅用于对本校党员、干部、职工开展宣传、教育,
       请读者勿再次转载、链接,否则引起相关法律责任由转载、链接者自负。在此,对提供信息的相关网站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