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就要淡泊名利”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周福霖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国外完成学业后,尽管导师和在国外的亲友极力挽留,但他毅然辞别导师亲友,投奔自己的祖国;他把抗震中心当成自己的家,为了抗震中心的发展,他倾注大量心血;他就是周福霖,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多年来,周福霖致力于抗震隔震减震技术理论研究、试验研究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主持建成我国隔震工程达400项,为我国工程隔震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年届七旬赴汶川灾区
2008年6月,作为国务院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专家、年届七十的周福霖院士受命对地震灾区进行科学考察。从成都坐车出发,一路上灰尘漫天,加上余震、塌方,险情时有发生,平时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这一次却花了七八个小时。到了北川,他带着助手崔杰专门考察农村建筑的受灾情况。面对残垣断壁,看着在废墟边惊魂未定的村民,他心情沉重地对崔杰说:“农民兄弟的住房抗震能力真是太差了,我们一定要为他们研发出造价低的隔震房屋。”
在灾区考察调研结束后,他为灾区重建提出了许多建议,其中提到:要重视受灾群众的心理辅导,要在重建中采用安全、适用、经济的工程抗震隔震减震技术,特别要为农民群众研发造价较低的隔震房屋。这些建议,都在灾后重建工作中被采用。
其后,周福霖领导的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接受了市政府交给的灾区援建任务。两年多的援建工作期间,他十多次赴汶川,到施工现场指导和检查团队的工作。一次出发前身体不适,秘书为他在医院挂好号,联系好了医生,而周福霖却顾不上这些,带上家里备用的药品就匆匆赶往汶川了。
去年4月1日,他应邀到威州参加重建项目整体竣工移交活动,活动尚未结束,他就带着学生检查安置房的隔震工程质量,他说,安置房质量关系农民兄弟生命财产安全,马虎不得。说完,他便爬进只有半米高的隔震层,细心检查隔震设施的放置情况,在场学生都为他的认真负责精神所感动。如今,援建工作结束,汶川县学校、医院、政务中心等数十幢建筑采用了隔震技术,建筑面积达十多万平方米;同时,一批曾出现险情的楼房也得到了加固。“周福霖”成了当地干部群众耳熟能详的名字,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亲手将汶川县荣誉居民证书送到周福霖手里。
520万元奖金捐作基金
上世纪80年代初,周福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完成学业后,导师希望他留下,旅居加拿大的亲友也极力挽留他。然而,想起百业待兴的祖国,他辞别父母亲友毅然回国。周福霖在留学日记中写道:“美丽的城市、豪华的建筑、富裕的生活,但这不是自己的家园,我的家园还很贫穷落后,我要投向祖国母亲的怀抱。”
由于周福霖在抗震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2011年5月,广东省政府授予他“南粤创新奖”,奖金500万元。周福霖将这500万元连同之前被评为“广州市十大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的20万元奖金悉数捐出,作为基金,用于奖励团队的优秀学生和创新人才。他说:“我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成绩是大家一起做出来的,做研究很艰苦,要鼓励大家为抗震研究作出更大的贡献。”
1998年,由他主持的一个科研项目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排名第一。后来,建设部建议将这个项目和其他两个项目联合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商定项目合并后的研究人员排名时,某单位的有关人员要求排在前面,因此有些争议。周福霖很爽快地回答:“算了吧,不要争了,我愿意排第三。”联合申报的项目最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周福霖排名第三。后来,在2003年评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院士们在审查周福霖的科研成果时问到该项目的排名情况,有知道内情的院士讲起事情缘由,院士们不但没有因此对周福霖的科研成果有什么异议,反而对其甘于让位的学术品德十分赞赏。周福霖说:“身为共产党员就要下决心当个老实人,当老实人就要淡泊名利。”
把团队营造成温馨的“家”
作为广州大学抗震中心团队的带头人,周福霖致力于把团队营造成一个温馨的家。他说:“在这里,我们不仅是一个团队,还是一个家。”
为了抗震中心的发展,周福霖倾注了大量心血。抗震中心的每一个项目、每一步发展,他都亲力亲为。有一次,抗震中心为了完成一个重大项目,上下动员,加班整理材料,他不顾劝说,和同事一起奋战通宵,清晨6点多才离开办公室,上午10点多,他又回到工作岗位。
周福霖的学生——2010级博士研究生王斌告诉记者,在国内高校“导师是老板”几乎成为“潜规则”的时候,周福霖却自掏腰包给学生发生活补贴。只要是他带的研究生,每个月都能领到他发的生活补贴。周福霖希望他的学生不因生活琐事耽误学业,正如他自己所言:“甘愿为人才的成长做‘垫脚石’。”
在灾区援建期间,每次到了工地,周福霖总是想着如何改善大家的生活。抗震中心的一位老师要考博士,恰逢妻子临产,为了让该老师全力以赴备考,周福霖发动抗震中心员工轮流到医院照顾该老师的妻子。抗震中心有一位老师检查出乳腺癌,正远在加拿大访学的周福霖闻讯后,马上向抗震中心发来越洋电子邮件,安排人员协助家属在医院轮流值班。周福霖说:“做研究,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要靠一群人,靠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共同努力。”
在周福霖的带领下,团队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研发国内第一幢橡胶支座隔震楼,主编我国第一部《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协助主持在南疆铁路建成了第一座隔震铁路桥,等等。(通讯员 赵中源)
《中国教育报》2011年6月28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