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凭寄吾宗诸子姓 清贫耐得始求官
陈廷敬(1638—1712),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今山西省阳城县)人。顺治十五年中进士,后历任日讲起居注官、经筵讲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编纂等职。
陈氏家族的家训立自明弘治年间陈氏三世祖陈秀,他曾写了不少教子诗词,教育子孙养成良好生活作风、努力读书,影响深远。陈廷敬曾说:“迄今予家食醇厚和平之福者,实肇于此也。”
陈氏家族是一个礼义之家,其家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尊儒重道的家风。儒是指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道是指以程朱思想为核心的宋明理学,是关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学问,要求人的自我修养达到最高境界,止于至善。陈氏家族,世代业儒,把学习儒经当成了一生的大事,在儒学方面下了很多功夫。陈氏家族尊儒重道的思想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说命名,陈廷敬的原名是一个敬字,叫陈敬,这个“敬”字就体现了儒学的主敬思想。《易经·坤卦》说:“君子敬以直内。”意思是说:君子通过恭敬谨慎来矫正思想上的偏差。他的字是“子端”,“子”是虚字,“端”有两层意思,一是正,不偏斜;二是直,不弯曲。“子端”这个字反映了主敬思想的内在涵义。
陈廷敬是著名的理学家,他十分强调躬行,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说话,不崇尚空谈。他说:“古人读书,直是要将圣贤说话实体于身注重躬行,反对空谈,认为躬行的真正涵义,就是按理学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李光地对陈廷敬的行事表示叹服,他说陈廷敬“慎守无过,后辈亦难到”。陈廷敬关于注重躬行的论述,也成为陈氏家族行事的准则。
陈氏家族不仅在观念上处处体现理学的思想,在行为上更是处处以程朱理学约束自己,低调做人,高标处世。陈氏家族原来没有家谱,陈廷敬的父亲陈昌期决定让陈廷敬执笔编修家谱。他告诉陈廷敬说:修家谱的时候,我们不要去攀附名人作我们的祖先,只按我们近代的实际情况写就行了。这反映不尚浮华、求真务实思想。
陈氏一贯注重思想品德教育。陈廷敬的父亲陈昌期认为,读圣贤书,应当以立品为先,次及举业,即先道德而后文章。陈廷敬为了对子弟进行孝悌思想教育,还专门编写了《孝经刊误述释》一书,作为家塾中的教材,让陈氏子弟学习。
耕读并举的家风。陈氏家族是典型的耕读之家,陈氏的始祖陈靠就是以牧羊耕田为生。在陈氏的祖祠中,供奉着陈氏始祖陈靠的画像,是牧羊人的打扮装束,手里拿着放羊的鞭子。这说明陈氏家族不以农耕牧羊为低贱,因此他们始终保持着耕读并举的家风。从始祖陈靠、二世陈林、三世陈秀、四世陈珙、五世陈修、六世陈三乐、七世陈经济,发展到八世陈昌言、陈昌期、陈昌齐弟兄三人,成为方圆百里的富户巨族,到了非常兴旺的阶段,但他们仍然不敢放弃耕读传家的本色。
由于陈氏坚持耕读传家,亲自劳作,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养成了勤劳俭朴的优良习惯,特别崇尚节俭。陈氏的六世祖陈三乐,将他的女儿嫁给了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光之孙王于召。王国光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是张居正进行改革的得力助手,是阳城明代官职最高的人。王氏家族又是阳城白巷里的大户,方圆有名的官宦之家。陈三乐能和王国光成为儿女亲家,说明当时陈氏家族的声望已非同一般。但是陈三乐仍然节衣缩食,自奉俭约,不讲究排场体面,家中甚至还没有接见宾客的厅堂,由此可以想见陈氏一贯朴实无华的生活作风。陈廷敬之父陈昌期曾说:“余以耕读摄家政,铢积寸累,薄成基业。”是说他们的家业是靠勤俭持家、细水长流,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陈廷敬官至极品,但是他的生活俭仆,在京为官五十余年,年老退休时整理行囊,并无值钱的物品,只有老屋数间,准备变卖之后归老。他已至七十四岁高龄,一生劳碌,并无闲工夫,直到退休之后方有闲情外出郊游,但贵为当朝宰相,出门竟无车坐,还要向同朝官员王方若借车。可见官至宰相的陈廷敬清贫到了什么程度。他的饮食无珍疏膏粱,一冬只吃腌菜,自己还甚觉有味,赋诗曰:索莫一冬差有味,菜根占得菜花春。
积德行善的家风。陈氏家族的先世逐渐成为方圆百里的富户巨族,但陈氏并不是那种为富不仁的财主。《易经》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陈氏有“觅几文本分钱休悭休侈”的祖训,所以陈氏族人虽自奉极其节俭,但在周济别人急难之时,却从来没有吝啬之意,积德行善,乐此不疲,历代祖先做了很多善事。
到了陈廷敬的父亲陈昌期的时候,他治家谨严,勤俭节用,和他的先辈一样,常以钱粮周济族人和乡亲。每逢饥年,必拿出家里的钱粮解救灾荒,乡人皆感其恩德。
清康熙二十七年遭灾荒,陈昌期将几代储积的粮食数十万石全部发放给乡人,因此而保全生命的饥民不可胜计。与此同时,他又把乡人历年向他借钱的债券全部当众烧毁,共计捐金钱数十万。乡里的百姓得到好处,心怀感激,大家就联合起来,共同请求官府,希望地方官员逐级上报,奏请朝廷,对陈昌期的义行善举进行旌表。陈昌期知道了,他想,自己行善的目的是为什么,难道是为了获得朝廷表彰吗?如果只是为了获得朝廷表彰,那就是沽名钓誉,就失去了积德行善的本来意义。所以赶紧出来制止,可是大家不听,众意不可挽回,而且山西巡抚已经把请求旌表的公文上达礼部。陈昌期见制止不了,就派人骑快马用七昼夜的时间飞速驰往京师,命陈廷敬迅速出面阻止此事。当时陈廷敬已经是吏部尚书,他接到父亲的书信,按照父亲的意思立即具牒于礼部,要求礼部按下山西巡抚的公文,不要上奏。礼部尚书感到陈昌期是出于一片诚心,说:“既然老人家坚持要这样,那就成全老人家的心愿吧!”
陈昌期积仁累义,乐善不倦。到了清康熙三十一年七月十二日,这一天是陈昌期的诞辰,他已经是85岁的高龄,风烛残年。这天,他又拿出家中所有的钱,换米数百石,周济乡人。乡里士民心里感激,要为他建生祠,来纪念他的恩德,陈昌期坚执不许。
清正廉洁的家风。陈氏自三世祖陈秀进入仕途,就十分注重清廉自守,并且留下家训,传示后人。陈廷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做官之后,父母经常告诫他不能有贪心。康熙元年,陈廷敬回家探亲,这时他还是翰林院的一个小官,其父陈昌期了解了他为官的情况,说:“汝清品正尔难得!”陈廷敬还京赴任之时,母亲张氏为他治理行装,告诉他说:“你走吧,我为你娶儿媳嫁闺女、准备行李盘费,你‘慎毋爱官家一钱’。”
父亲的话对陈廷敬来说是表扬,母亲的话对陈廷敬来说是鞭策。自此,陈廷敬把父母的话牢牢记在心中,每想到父母的教诲,辄往往失声痛哭。到了晚年,他检点自己一生,清廉自守,果然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于是他写诗道:“不负当年过庭语,先公曾许是清官。”
陈廷敬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而且特别注重教育家人后辈保持清廉之风。他的弟弟陈廷弼出任临湘知县,他写诗嘱咐曰:“宦途怜小弟,慎莫爱轻肥。”
意思是说,小弟在宦途中,千万要谨慎,切莫爱轻裘肥马那样的奢华生活,要其保持俭朴的作风。他还常教导儿子陈壮履说:“更得一言牢记取,养心寡欲是良规,”也是要儿子清心寡欲,克己自守。他的次子陈豫朋在关陇间做地方官达六、七年之久,颇有政绩,清名远扬。他在豫朋回京之日,高兴地写诗勉励道:“敝裘羸马霜天路,赖汝清名到处传。”
在他重掌阁务期间,其弟陈廷弼官任广东粮驿巡道,被人参讦为贪黩。遇到这样的事,陈廷敬大权在握,不难摆平,但职握枢机的陈廷敬闻讯后,根本未考虑也不考虑如何为其弟开脱,而是日夜惊恐,感慨万端,写诗告诫子孙:“凭寄吾宗诸子姓,清贫耐得始求官。”
他告诫陈氏家族的子民,必须能够忍耐清贫。如果能耐得清贫,方可去求官做;如果耐不得清贫,不可求官,一旦做了官必然要贪污。这一句话,实际上是陈廷敬一生始终奉行的为官之道,也是他留给后人的至理名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