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委监察处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以案警示
当前位置: 首页>>廉洁教育>>以案警示>>正文
 
把跑偏的“礼尚往来”扳正过来
2020-06-19 13:33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 审核人:

作风常抓不懈,必定功不虚掷。近几年严查深治,公款送礼等陋习已成“雷区”,逢年过节送礼大军拥堵马路的丑态渐成“绝响”。成效明显,顽疾犹存。从每月通报的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数据看,2015年至2019年,全国共查处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4.97万起,且数量连年递增,2019年中有8个月更是占据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榜首。数据体现紧盯不放的坚强决心,也表明防止反弹回潮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高压之下依然屡禁不止,既源于收送双方的利益考量,受到传统陋习和不良社会风气的推波助澜,也折射出查处此类问题的困难程度。魔高一尺,呼唤道高一丈。老大难问题如何深入整治?变味的礼尚往来怎样回归初衷本意?

送礼表象有迹可循,“关键少数”频受围猎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19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和礼品礼金问题14970起,其特点突出、规律明显。

何时送:节假日和重要敏感时段是高发期。春节、端午、中秋、国庆等重要节日是问题数量的“波峰”,至少30%的问题都在此间发生。此外,每逢调整干部、审批资金、项目招投标等重要工作开展之前,也总有人蠢蠢欲动伺机出手。利用生日寿宴、子女升学、亲属住院等时机收受礼品礼金的现象,同样屡见不鲜,约占36%。云南省委原书记秦光荣即是如此,庆贺生日收祝寿钱,出国访问收“补贴钱”,搬家添丁收庆贺钱,可谓抓住一切时机疯狂敛财。

送给谁:手握实权的党员干部是高风险人群。一把手收礼问题突出存在。在受到处理的公职人员中,属于所在地方、单位或部门一把手的占比45%以上。同时,手握审批权力的干部也容易成为围猎对象。黑龙江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2019年的一项调研显示,一些村社干部和窗口服务单位干部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借机要人情、收好处,都是违规收送礼金行为的重要主体。海南琼海市房管局“90后”非在编工作人员陈霄,只因握有出具房产税收减免证明的职权,就成为“攻关”对象,3年间收受他人财物29.35万元。

送什么:花样百出让人防不胜防。从赤裸裸的现金、卡券,到理财证券、电子红包;从古董字画、摄影器材等“雅贿”,到量身定制的旅游产品、装修套餐;从为女同志准备的名包首饰,到为老人孩子准备的保健品和图书玩具……名目繁多的礼品礼金令网友直呼“想象力不够”。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类礼品中,名贵特产、特殊资源引人注目——青海的虫草和昆仑玉、新疆的和田玉、银行系统的纪念币以及“全国通行”的名烟名酒名茶,都变成了利益输送的媒介。2019年,全国查处违规收送名贵特产类礼品问题1872起,占问题总数的12.5%,充分印证了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专项整治利用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的必要性。

怎么送:收送形式五花八门、日趋隐蔽。有的打着“走亲访友”幌子送,趁重要节庆或红白喜事之机,收送重金厚礼;有的以“劳动报酬”名义送,假借讲课、劳务、咨询服务、介绍费之名,行违规收送之实;有的找“帮忙推介”借口送,在接待上级考察时,公款购买土特产品送给考察团成员,美其名曰“请领导帮着宣传”;有的以“娱乐一下”名堂送,一些单位管理服务对象,在工作微信群里发红包,让领导们“试试手气”;现在还出现了以公务接待费等虚假名义套取费用公款送礼的新花样,名为私人馈赠,实则公款报销……各种“花式”收送,都试图披上合情合理的外衣,而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更是让收与送转入私密虚拟空间,消失在监督检查者的眼前。

外在表现千变万化,问题实质都是明修风俗礼仪栈道、暗度“权礼交易”陈仓。“很多领导干部都是从战战兢兢收受烟酒茶、小红包开始,到肆无忌惮收受贵重礼品、巨额礼金,最后滑入腐败堕落的深渊。”正如湖南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所言,看似温情脉脉的礼品礼金,在“有心人”的手中就会变成温水煮青蛙的第一把柴火、围猎干部的第一发子弹。如此歪风邪气任其发展,不仅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也会恶化社会风气,让每个社会细胞都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权与利交换诱发“礼上往来” ,查处困难助长侥幸心理

送礼歪风长期存在且久治难愈,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综合作用。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些共性原因值得关注。

权力失控导致问题滋生。缺乏监督制约的权力,势必导致寻租空间不断扩张,把“礼尚往来”变成“礼上往来”。有的地方、单位对权力行使规定得不实不细,监督时紧时松,领导干部手里的自由裁量权很大,同一块蛋糕,给你可以,给他也行,偏向哪一边都能说出“道理”,迫使人们用礼品礼金开路。有的部门行政审批项目繁多、程序冗长,不打点很难顺利“通关”。有的单位“一言堂”大行其道,大事小情都由一把手说了算,搞定一把手才能办成事。山西省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郭海,就被300多万元的名画、名表等贵重礼品冲昏了头脑,放松了对关联公司的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最终导致集团损失43亿余元。

利益驱动导致问题延绵不绝。礼下于人,必有所求。不对等的“礼上往来”中,收送双方都有利益考量。从送礼者角度看,期待的是投资回报——有的是“短期投资”,面对即将到来的干部任免、资源调配等,先用礼品礼金探路,继而重金狂轰滥炸,以期迅速“拿下”“摆平”;有的笃信“放长线、钓大鱼”,在“人情往来”外衣掩护下,通过一次次没有明确请托事项的“不成敬意”“略表寸心”拉关系、找靠山,期待对方有朝一日用手中公权“还”自己的私情。从收礼者角度看,幻想的是权力变现,享受的是礼品礼金包围中的“尊崇”感受。有的明知送礼是冲着自己的职位和权力而来,但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扭曲权力观影响下肆意妄为;有的不敢受贿敢收礼,对权钱交易“难以接受”,对打着“礼尚往来”旗号的礼品礼金却甘之如饴,抱着侥幸心理自欺欺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原副主席白向群就说,“要趁在位的时候把退休后喝的酒都准备好”。

值得注意的是,有人送礼是为了谋取不当利益,有人送礼则只为求一份心安。在一些不良社会观念影响下,很多人遇事不自觉随大流送礼送钱——不给校长老师送礼,担心孩子受欺负;不给医生护士送礼,害怕亲人得不到全力救治;不给客户送礼,担心他们转投别的公司;就连驾校考官教练也要送礼,否则就可能一考再考……日积月累的传统陋习推波助澜,让明规则输给了潜规则,人人深恶痛绝,但又身不由己。送,会形成自然;收,也会养成习惯。一些党员干部在不良风气的熏陶下,思想观念慢慢跑偏。有的干部认为处于人情社会,面子最重要,没必要为此等“小节”驳人脸面;有的认为收人钱财替人办事是很公平、很正常的事,没必要大惊小怪、小题大做;有的甚至颠倒是非黑白,别人不送礼就不给办事。吉林白城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刘晓春在落马后坦言,“我给你办事了,你来感谢我,主动给我的,又不是我要的,这样就不是大问题。”这种变了味的“礼尚往来”,无异于互相喂毒、害人害己。

重拳治理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是社会共识,但对于监督部门来说,发现和查处这些问题并不容易。一是发现难。与公车私用、违规吃喝等问题不同,收送礼品礼金不一定见面,无需固定场所或固定载体即可完成,隐蔽极深,仅靠日常监督难以发现,不少问题是在审查调查中发现,案中案较多,往往是一个老板涉案后,交代出一串。二是甄别难。虽然党纪条规对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有明文规定,但在操作过程中,常常难以鉴别送礼者是否属于管理服务对象,不好判断金额是否超出正常人情往来,尤其对“期权腐败式”的前期“投资”,更难判断是否属于违规收送。三是处理难。收送双方一般都会达成“君子协定”,建立攻守同盟。案发时,双方大都守口如瓶,很难取证,增加了查处难度。此外,新兴的电子红包等形式更具隐蔽性,难以取证和查处。这些监督方面的困难,一定程度上让一些不收敛不收手的人心存侥幸,不惜以身试纪。

 

严字当头精准施治,规范权力铲除滋生蔓延土壤

人情之中有原则,交往当中有政治。厘清正常人际交往与违规礼尚往来的界限,精准施治严查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发现问题是前提。针对隐形变异新特点,尤其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擦亮洞见问题的火眼金睛,让问题无所遁形。用好老办法,将行之有效的紧盯节点、专项整治、巡视巡察等做法继续发扬光大,根据问题新“风向”及时调整火力点,加大监督检查和明察暗访力度,揭开所谓“人情往来”的遮羞布。善用新手段,加强与电信、金融、工商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手段,撕掉送礼变异品种的隐身衣。开拓新领域,发动群众、媒体和社会各界参与监督,不断扩宽监督渠道,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合力围剿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审查调查与治理“四风”紧密相连,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背后大都存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对审查调查中发现的“四风”问题线索必须深挖细查、绝不放过,既查清审查对象问题,又深挖其他人员“四风”问题线索。

有了问题线索,精准甄别是关键。一方面,要明界限。中央纪委四次全会部署工作时提出,督促有关职能部门细化规定,列出正面、负面清单。地域不同、领域不同,都需要明确清单,对外事、招商等场合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正常礼尚往来给予清晰界定,让遵规守纪者有据可依、放手干事。另一方面,要明标准。借鉴一些地方出台的“限桌令”“限客令”等有效做法,进一步明确认定标准、明晰纪律红线,让企图违规者无缝可钻。如吉林省纪委监委建议,结合实际对衡量收送礼金情节较轻、较重、严重三个档次作出金额上的合理区分,让执纪者有尺可量、精准执纪。

对已定性的问题,必须严惩不贷,从而惩前毖后、正本清源。突出一个“严”字,坚持零容忍,对胆敢逾矩越轨者不搞点到为止、下不为例,坚持从严从重处理,绝对不留情面,让心存侥幸者望而却步。突出一个“狠”字,坚持收礼送礼一起查,特别是对公款送礼的从重追究责任,让送礼“爱好者”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突出一个“痛”字,对于触碰纪律红线的一律点名道姓通报曝光,让违纪者既丢掉“里子”,又失去“面子”,促旁观者引以为戒。

善治病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塞其起弊之源。在治理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的攻坚战和持久战中,既要猛火攻,也要文火炖。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的根源在于权力任性与文化变异,“不请不送事难办”的思维惯性不改变,送礼之风虽不敢明目张胆,但仍会暗流涌动。根治送礼之风,必须规范权力运行,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政务公开,减少权力对于资源的支配,在保证权力部门秉公办事上多下功夫,推动行政执法行为规范化、制度化,让老百姓不需要送礼就能办成事。必须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提高纪律意识,广泛宣传宣讲让更多干部群众了解政策,持续通报曝光强化严的氛围,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让传统观念和世风民俗模糊的收送礼品礼金“是与非”重新清晰起来,让传统文化中的“礼”回归纯洁美好的本意。(记者 原晓红 赵振宇 此稿写作中,河北唐山市,吉林长春市,江苏高邮市、响水县,浙江杭州市、宁波市、慈溪市、象山县,江西南昌市,四川泸州市、营山县,贵州印江县,云南宣威市等地纪检监察干部给予支持帮助,在此特别致谢)

关闭窗口
 
 
主办:中共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

       有关说明:本网站引用的文字、信息、图片、音像资料等仅用于对本校党员、干部、职工开展宣传、教育,
       请读者勿再次转载、链接,否则引起相关法律责任由转载、链接者自负。在此,对提供信息的相关网站表示衷心的感谢!